策驰影院
策驰影院
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

百万成本打水漂?品牌短剧已退潮

来源:网络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19   浏览次数:1

“2025年会成为品牌短剧的元年。”

去年末,当娱乐资本论穿梭在各个行业论坛时,这句话几乎刻进了每个与会者的眼底。

那时的市场沸腾着近乎狂热的期待:韩束的品牌短剧神话被反复咀嚼,星巴克首部短剧破圈的余温仍在灼烧,就连2024年网络视听大会的演讲台上,"品牌短剧"四个字都闪着金边。

当2025年的日历真正翻开,想象却被现实重击——今年视听大会的议程里,品牌短剧相关论坛彻底消失。品牌短剧榜单上,前十名播放量在千万级垂死挣扎,偶有破亿数据也全是三个月前的"僵尸剧"。



成本与收效的悖论像第一块骨牌,倾斜之后带来整个行业的下行:制作成本从70万暴涨至200万+已成标配,可短剧集均点赞可能仅有几千,评论也难以过百。

曾经挤满中小玩家的战场,如今只剩大量头部品牌还在场。品牌短剧逐渐变成了薛定谔的猫,打开盒子,搜索品牌才能看到,而大多数时候显得无人问津。

“品牌短剧成为品牌广告部、市场部的KPI,但很多时候都是空对空。”歆桃影视联合创始人,短剧自媒体帅总告诉娱乐资本论。

在与多个从业者聊起这个话题时,我们得到了同样的答案,品牌短剧市场的确“遇冷”。抱着这样的判断,我们试图反推其行迹,拆解这短短半年,品牌短剧究竟发生了什么?



谁还在拍品牌短剧?

“难看”成了当下品牌短剧最致命的问题。

点开某榜单品牌短剧的日榜,除了头部KOL的品牌植入剧情短视频,绝大部分3-12集体量的品牌定制短剧播放量都稳定在千万级别,少数品牌短剧播放量破亿,例如丸美的定制短剧《夫妻的春节》总播放量达5.9亿,但此时距离它上线已经过去近三个月。



而在2023年,姜十七发布的7部品牌定制短剧中,4部播放量过10亿,到2024年品牌短剧的量级从10亿降到1-2亿之间,到今年,这个数据已经降至千万级别。

“最明显的是,我们作为C端的消费者,看了一分钟剧情就想划走,广告植入既生硬又假,而这种现象其实已经占到了当下品牌短剧市场的90%。”欧游娱乐创始人苏成说道。

在他看来,导致品牌短剧质量不过关的最主要原因在于,市场集中度不够高。

“目前品牌短剧市场集中度不够高,市场上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团队,做了很多不大负责任的项目。”苏成告诉娱乐资本论。

最先跑通的达人短剧仍在品牌短剧市场占据半壁江山。根据勾正科技发布的2025年1月商业微短剧热度榜来看,前10名中达人短剧占据6席。但市面上大部分的达人短剧,与其说是品牌短剧,其模式更像品牌植入的剧情短视频。

以MCN公司为主的制作思路本质上还是剧情短视频的逻辑。如果KOL本身具有大量的粉丝基础,且短视频风格具有独特性,短剧基本会以KOL的剧情脚本为主,在短剧中插入品牌植入。

例如达人@三根葱创作的短剧《常回村里看看吧》,其剧情符合他们一贯陕西农村生活的风格,在“孙子回报爷爷,买了一台冰箱”的剧情点上植入容声冰箱。



在原本的短视频逻辑之外,从去年开始,品牌短剧市场进入了一批以“两性”“情感”“伦理”为主要创作方向的KOL,他们背后的MCN集中在几家公司。

这类品牌短剧通常追求剧情上的情感共鸣,会出现狗血的婆媳矛盾、凤凰男、不孝子等;品牌露出与剧情核心矛盾通常没有实质关联,同时因为堆叠狗血元素,剧情中常有不正确的价值观出现,真正能实现的品牌营销效果反而打上问号。

“现在很多品牌短剧,为了博眼球,其实是不把广告法放在眼里的,他们追求的是上线一天,刷够播放量,再下线也就完成任务了。”星丛科技的电商短剧负责人李彧倩说道。



在达人短剧之外,从去年开始,更多品牌开始在自己的品牌号,或者新建的短剧账号,而非达人号上线短剧,强调“自制”的概念,想将用户资产沉淀在自己的账号中。在这样的模式下,承制方在其中负责casting、剧本创作与拍摄,而不再与达人挂钩,赚的是纯承制费用。

这部分的品牌短剧承制方目前也正在分野。

市面上95%的品牌短剧承制方是以往的短剧公司,传统影视公司下场。他们的制作方法趋向于精品化、高端化,往往追求视觉呈现上的高质量,画面审美过关,服化道精良,对演员演技以及形象的要求更高。

好有本领是这个赛道的头部制作公司。今年他们为伊利臻浓牛奶定制了品牌短剧《废柴厨娘逆天改命》。这部剧启用了传统影视演员,找到了《甄嬛传》里饰演安陵容的陶昕然。短剧开局热度就达到78.5w赞,整部剧播放量达1.2亿,算是2025年破圈效应较好的短剧。



但这只是少数,当下大多数品牌短剧难以达到这个量级。去年两大快餐品牌巨头,麦当劳与KFC纷纷进驻品牌短剧,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,《重生之我在麦当劳修炼魔法》上线一小时全平台播放量仅破千。KFC今年的品牌短剧《周末疯狂奇旅》集均点赞数只有20+,评论只有寥寥几条。



这两部品牌短剧有着共性的问题,广告大于剧情的吸引力,影响观众体验,让观众觉得只是一部生硬的,长达一、两小时的广告。

“品牌短剧其实是一个跨界的工作,不是只要求一个领域的能力,首先你需要具备广告行业的思维,拥有广告策划和营销相关的能力,其次你也需要有影视基因、剧情创作的能力,否则你的内容和TVC怎么做区分?”苏成解释道。

他直言现在许多进入品牌短剧制作的公司,更多是把品牌当作“小白鼠”,他们拿品牌试水,“他们就是觉得做这件事挺新鲜的,赚不赚钱都得做一回。”

剩下的5%则是以电商基因起家的制作公司,帅总所在的歆桃影视就属于这样的公司。他们会找到头部的带货主播来拍摄品牌短剧,将短剧与主播的带货能力结合起来。例如去年烙色彩妆定制短剧《我在古代参加恋综》主演是彩妆头部主播妮妮,短剧上线后,店播+达播总GMV超过4700万,对烙色成为抖音彩妆榜前三起到了很大作用。



但在帅总看来,这个模式虽有用,但真正尝试的制作团队却极少。因为这个事情成本相对于“找演员”的成本更高,一方面带货主播不具备演技,“我们会找中戏的老师来教这群人演戏,一个小时就高达3000,一天下来15000,在传统影视人眼里这根本不可能。”

另一方面,通常这类短剧的制作费用是以达人的商务报价来决定,而在抖音,头部达人的报价通常在50~70w之间。这意味着一部5集以上的达人短剧,其制作费要高达200~500w不等。



“所以这个事情非常高难度。他们要横跨两个行业,短剧行业和电商直播行业,同时能协调好资源整合,最后用两个行业的经验糅合出作品。而且有很多团队是属于互相看不上。大网红看不上小导演,导演又觉得我是干艺术的,也看不上带货主播。”

无论是有“内容理想”的影视公司,还是更务实的MCN、电商团队,他们无法避免的浪潮在于,品牌短剧的制作成本正在越卷越高。“现在一部品牌短剧的制作费用均价在7位数,去年星巴克的短剧成本高达320万。”一位从业者告诉娱乐资本论。

成本升高,效果却在下滑时,帅总就意识到品牌短剧的路已经走偏了,“现在的市场看上去是品牌露出了,但难以看到明显的转化效果,所以这种定制剧的价值和意义让人疑惑。”

早在去年,韩束的创始人吕义雄的一条朋友圈就广为流传:“短剧增加了20倍的供应量,价格翻了一倍,而观众是恒量的,即短剧效果下滑了40倍,从去年8月进去做短剧的所有品牌都是去做韭菜的,无一成功案例,2023年11月之后,韩束基本上不做短剧了。”



谁还在投品牌短剧?

与从业者们探讨过程中,小娱最大的感受是,品牌短剧仿佛一座围城,围城外的品牌持续想进入,围城内的品牌多半举着牌子在说“快跑”。

品牌短剧成本越来越高,直接导致品牌短剧市场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。一部剧动辄几百万,对大品牌来说或许不算什么,但对中小品牌那就是望风而逃的程度。

苏成曾在采访中说过:“一两个亿、两三个亿以下的企业,自身运作困难且预算有限,做品牌定制剧意义不大。七八个亿、10个亿以上的企业必须进行破圈和品牌经营,品牌短剧是巩固品牌、扩大渗透率的有效手段,适合这类企业。”



(图片来源:勾正科技)

欧游娱乐也时常在比稿中听到许多企业提出过低的成本需求,在他看来,在当下演员、制作各个链条成本都在持续上涨的状态下,难以实现降低定制成本。

在产业链条每一环的成本增加之外,大品牌的下场是整个品牌短剧生态成本拉高的另一个因素。

从去年开始,美团、支付宝、伊利、星巴克等头部品牌纷纷进入短剧,美团与参加过《喜人奇妙夜》的喜剧演员王天放合作了多部品牌短剧,伊利在今年年初邀请金靖出演了定制品牌短剧《九粒传奇》。这两部剧都属于以艺人效应拉动短剧播放效果,扩大品牌宣传效应。



但艺人的入场,意味着制作成本的头部会变成艺人片酬。品牌如果认可艺人效应拉动品牌传播的逻辑,就预示着未来的品牌短剧会在艺人层面卷起来,请的艺人咖位越大,越有商业价值,成本也会越高。

“你现在用金靖,你是不是哪天要用赵丽颖?有几个品牌用得起?这就把品牌短剧卷到了品牌代言或者是电视剧的方向去了。真到那个程度,艺人的片酬就比你所有的制作成本高。那不就转到传统影视的路上。”帅总直言。

在苏成看来,对于当下的品牌短剧来说,艺人的作用与其说能够带动引爆内容或销售,不如说是一个“明星下场做短剧”的噱头,“更多是个心理安慰,内容本身还是第一位的。”

大品牌的集中入场,更多是一种“跟风”行为。在品牌短剧爆发期之后,大家做出占领赛道的动作,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,却没理解品牌短剧真正的逻辑何在,市场部只把定制短剧当作一种KPI来完成。

一股脑涌入尝鲜的心态往往属于短期“上头”。在没想好如何利用定制短剧,用品牌短剧实现什么目标的品牌,往往会在收效甚微之后退场。2025年,品牌短剧就经历着这样的退潮时刻。

去年,TCL与九五二七剧场合作的短剧《大话大话西游》虽有周星驰背书,蒋龙、张天爱主演加持,但最后播出效果远远没达到预期。一方面,短剧中TCL的植入效果极其边缘,另一方面,无厘头喜剧的短剧剧情本身也没有破圈,对品牌的营销效果微乎其微。“品牌方后来跟我说挺后悔的。”一位知情人告诉娱乐资本论。此后TCL也未再投放短剧。



到今年,投放品牌短剧的各个品类中,头部品牌已经更换了一批,美妆赛道从最初的韩束、欧诗漫、珀莱雅等品牌,变成了丸美、谷雨、橘朵等品牌;餐饮类的肯德基、麦当劳、星巴克等品牌也退场。“整体来说,品牌短剧市场比起去年是冷下来了。”

小品牌退场,大品牌进退维谷之外,医药品牌在品牌短剧也算是异军突起。由于受广告法限制较多,其产品效用特殊,医药商品难以在直播、短视频等更常见的带货渠道中出现,于是这笔多出来的预算转移到了品牌短剧身上。

在勾正科技今年1月的微短剧品牌声量榜上,999合作了6部微短剧,品牌声量仅排在美团、丸美、抖音电商之后。



在从业者们看来,品牌短剧进入了一个误区:品牌只做投入,承制方只做内容,不承担转化结果,看上去是做到了“品宣”,但品宣相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本就是虚浮的东西,没有转化作支撑,最终就是一场“空对空”。

于是,整个市场呈现着向头部品牌倾斜的现状,大量的头部品牌公司没有那么迫切需要转化,但仅看播放量,短剧也越来越难出圈,成为经典案例;同时,高成本、低转化对于中小品牌就显得性价比过低,越来越多的中小品牌退场,这个市场无可避免会走向单一化。

这并非正向的市场发展方向,反而重复着传统影视行业的路径,成了卷钱、卷头部、卷明星的烧钱游戏。



如何度过冷静期?

在下行的冷静期,所有的品牌短剧从业者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:如何说服品牌主持续信任品牌短剧这个模式?

在李彧倩看来,头部品牌和中小品牌的解决方式是不同的。

一方面,小品牌想要突围,可以通过制作成本较低的剧情类短视频,强调商品描述、价格优势和其他竞争优势,而非追求高成本的场景和明星代言。这种方式性价比高,可以帮助小品牌获得额外的自然流量,相较于投入大量资金拍摄品牌短剧更为划算。

另一方面,体量越大的品牌,对短剧内容的要求也就越高,他们希望能够将品牌调性和短剧内容以及产品曝光进行有效结合,作为品牌短剧,其内容、策划、情节等设定都要为品牌理念、产品特性服务。



他们持续在为固定的客户拍摄精品化的品牌短剧,不追求高成本,而是将品牌玩法与短剧结合,“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客户可以找我们拍十年,而不是一年拍10个品牌。”

除了制作品牌短剧之外,他们将品牌短剧的直播切片分发到各个达人店铺的主页,链接到商品以及直播间,实现转化。“这个成本实质上比投流低太多了。”她与一些店铺达成合作,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抽取佣金。承制费+销售佣金的方式成为公司的主要变现来源。

帅总与他的另一个合伙人唐朝,正在尝试“付免一体”的新路径,即定制的品牌短剧质量过关,可以吸引观众付费观看,同时也能够起到帮助品牌转化的作用。

“但这个路径能做到的团队太少,等于制作团队要在品牌短剧里占到主导,品牌主只负责掏钱,这个前提就是你需要30%~50%的爆款率为你背书,那些品牌才愿意投,然后我们的内容思路又能支撑我们能够吸引观众付费。”



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

在他们看来,未来品牌对于品牌短剧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,现在不需要制作方承担转化,但随着成本逐渐拉高,效益不能再“不可捉摸”,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有能力与品牌商保证转化率或ROI的制作方。

苏成则认为,品牌在经历过两年试水之后,也会对品牌短剧有新的认知。

以往,许多品牌还停留在认为品牌短剧很简单,就随便找个团队拍一下就好了。对于内容不够有敬畏之心,往往失败的也大多是这样的情况 。



未来品牌短剧一定是拼精品化的时代,这个“精品化”不只是扎实的剧本、过关的画面审美、更高的演员阵容,更是品牌深度与短剧的结合,而非生硬植入,是实实在在通过短剧看到转化效果,而非虚浮的播放量。

正如帅总所说:“2025年将是品牌短剧拼真本事的时期,团队需要不仅能够拍出有质感的剧集,还能将品牌带货和回款相结合。真正能将品宣与销量同时做到极致的团队将会脱颖而出。”

1分钟速读本文

本文讲的是品牌定制短剧(专门为推广品牌拍的连续短剧)现在遇冷的情况,用大白话总结如下:


  1. 烧钱多但效果差:拍一部品牌短剧的成本从70万涨到200多万,但播放量惨淡(大部分只有千万级,偶有破亿的也是几个月前的"僵尸剧"),点赞评论少得可怜。比如肯德基拍的短剧一集只有20多个赞,观众根本不爱看。

  2. 广告太硬没人看:90%的短剧广告植入生硬,剧情狗血(比如婆媳大战、凤凰男套路),价值观有问题,观众看一分钟就想划走。甚至有人为了刷播放量,拍一天就下架,纯粹应付品牌方的KPI。

  3. 只剩大品牌硬撑:中小品牌玩不起高价短剧,现在只剩韩束、星巴克这类头部品牌还在尝试。但连韩束老板都吐槽:"现在拍短剧就是当韭菜,去年11月之后我们也不玩了"。

  4. 制作团队鱼龙混杂:很多不专业的团队乱拍剧,把品牌当小白鼠试水。虽然有些公司尝试结合带货主播拍剧(比如找美妆主播演古装剧带动销量),但成本太高(教主播演戏一天要花1.5万),大部分团队搞不定。


简单说就是:品牌短剧现在成了烧钱黑洞,花大钱拍出来的剧没人看,广告太尬劝退观众,中小品牌被吓跑,只剩少数大品牌硬着头皮玩,但效果越来越差。行业从去年吹捧的"未来趋势",变成了大家想逃离的坑。


THE END
*
*